咬合咀嚼是長壽社會品質的根源

林崇民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暨審美牙醫學會/創會會長)

  人的一生從小到老都應學習與養成正常的攝食、咀嚼、吞嚥和維護口腔衛生的習慣,除了對年幼者學習力、記憶力向上、積極度、平衡感、運動能力、新陳代謝免疫力有明顯正面發展之外,成年人也可預防產生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正常健康的咀嚼功能,在上了年紀也能保有均衡的營養和預防老化。

  牙齒不僅只是咬合、咀嚼的工具,也跟內臟器官健康有關,愈來愈多案例發現牙周病可能引起心臟病、肺炎、免疫系統失調,咬合不正也和耳鳴有關,假牙是重要的人工臟器,無法咀嚼的假牙會造成健康快速退化,失智的問題也會急速惡化。

  瑞典與日本都有研究發現,缺牙數多的人,記憶力明顯比牙齒健全的人差,全口自然牙不滿二十顆且沒做假牙或植牙者,咀嚼能力明顯較差,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是咀嚼功能正常者的兩倍,很明顯應為失智的原因之一。

正常的咀嚼力,是維繫全身健康的協調運動

  當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助於預防和延緩失智症的時候,其實照顧一口健康好牙齒,維持自然的咀嚼力,本身就是種運動,光是決定挾取食物以口唇進食,運用下顎運動讓牙齒舌頭和口腔肌群的協調來咀嚼,以及吞嚥的動作均會刺激腦部血液循環與反射,同時鍛鍊顎顏面神經的感知和顳顎關節,以及顎顏面頭頸部肌肉,對預防失智有一定的助益,也是很有效的復健過程。

  照顧好牙齒,才能經口攝取均衡營養照顧好健康。因此,從母親懷孕直到往生的那一天,如何維持健康而獨立的生命,將是國家社會與每一個人應該面對的課題。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需照顧的人口急速成長,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二〇一五年全國人口失能人數七十五.五萬人,二〇三一年將增為一百二十萬人,長照需求時間平均長達八年。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少子超高齡時代的來臨,因為人們期待自己或親人都能活得自主、有尊嚴、直到最後的那一天;但如果長壽卻不健康,變成長期臥床,被照顧者急遽增加,社會財源大量不足,照護員明顯欠缺,造成勞動世代必須承受更大的負擔。

整治假牙、落實口腔衛生、咀嚼訓練,使長者重拾活力

  全世界牙科醫療的思考和定位,在一九九〇年代起了很大的改變。所有細菌培養的證據,均證實了心臟疾患、吸入性肺炎、類風濕性症候群、自體免疫的疾病、糖尿病、甚至胰臟炎、肝功能異常、流行性感冒等,都與口腔衛生不良以及牙周病病原菌有絶對的關連。

  我的好友河原英雄醫師以他在日本偏鄉無醫村三十幾年的臨床經驗分享,正常的咀嚼對高齡者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需要居家照顧及長期臥床的病人,因缺乏適當的口腔照顧及合適的假牙可咀嚼,導致大腦缺乏刺激、身體健康無法恢復、提高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病人本身和家人的生活品質更是大受影響,更何況在經濟上造成家庭及國家健保費用的龐大負擔。

  在河原英雄醫師和日本復健醫院與設施協會栗原會長與同好的努力下,醫科與牙科開始合作,推行到安養院、復健中心、癌症醫院…,慢性病、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插管的臥床患者經過醫師、牙醫師、牙科技工師和口腔衛生師整治假牙,落實口腔衛生、清除喉咽氣管上部濃痰和菌塊,重建口腔肌肉的機能以及咀嚼訓練,加上復健師的努力,

超過65%的患者後來都能坐起來,拔除鼻胃管、氧氣管和胃造瘻管,開心的咀嚼進食,進而獲得營養恢復體力,贏得健康走出醫院,並參與社交,回歸原生家庭。

記憶力、平衡感、走路也漸次恢愎,呼吸吞嚥和語言也大幅改善。日本防癌協會會長垣添忠生也見證口腔醫療團隊的介入,對癌症患者的治癒率、療癒時間以及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改善。

「口腔衛生師」之培育

  另一方面,安定社會必須發展社會照護制度,台灣現狀卻是欠缺口腔衛生專業人力。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致力推動發展「口腔衛生師」專業,從事預防口腔疾病、牙科醫療輔助和口腔衛生教育與指導,期能為牙醫師排除各種障礙,協助牙醫師在沒有後顧之憂的環境下,專注在專業的醫療品質,同時降低可能的治療風險,進一步在醫療院所、社區、學校提供專業的服務,增進人民健康和福祉,但迄今尚未能實現。

  台灣或許口腔醫療有一定程度的水平,然而真實面是和北韓、孟加拉、海地、非洲、中東大洋洲及中南美部份島國,同列無專職口腔衛生師人力的國家。台灣的中老年人缺牙的狀況在先進國家裡是比較嚴重的,六十五歲以上缺牙率高達47.2%,門診也常見全口無牙的患者,眼前問題是造成咀嚼困難,相對地食物種類的選擇也會受限,食物攪打成流質狀(全流飲食)供長者食用。而當吞嚥困難,喝液狀食物會嗆咳或嚥下含菌量極高的濃痰而造成老人吸入性肺炎,使得晚年經常入院、出院以終。

  為了我們生命的品質和尊嚴,以及下一代人力和財務的負擔和幸福,醫療人力的制度建立和醫科牙科共構醫療團隊的體制、社區支援等應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而健康壽命的延長是你我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能咬的假牙」讓人找回活力

案例一吃一口咀嚼三十下的一〇六歲的人瑞

  有一位高齡一〇六歲的人瑞,能正常攝取飲食,健康過生活。他是福岡縣兒童成長支援中心椎實學園的前任理事長曻地三郎先生。他從七十五歲起使用全口假牙,沒有任何一顆牙齒是自己的,使用假牙三十年來,他每吃一口都會咬三十下。

  大分縣佐伯市的齒科河原英雄醫院創辦人河原英雄院長如此述說:

  「曻地先生在牙醫之間非常有名,他是因假牙而變得年輕、健康的典型案例。據他說,裝上假牙之前,他無法順利的咬,健康狀態比現在還差。裝上假牙、每口改為咬三十次之後,變得愈來愈有精神、愈來愈年輕。仔細咀嚼能令大腦更有活力、更年輕,也令人健康長壽,曻地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曻地先生全口都是假牙,沒有自己的牙齒,這代表他也沒有牙周韌帶。那麼,他為何可以透過「咬」來維持健康呢?因為黏膜等口中其他感受器會代替牙周韌帶發揮功能。所以,對戴假牙的人而言,咀嚼也非常重要,發生在曻地先生身上的效果可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咀嚼可說是抗衰老、健康老去的終極武器。

案例二鼻胃管灌食造成乾口症

  福岡齒科大學副教授塚本末廣的68歲患者,她因被診斷出腦栓塞、心肌梗塞、胃癌和敗血症而入院。一住院就立刻裝上IVH (靜脈高營養)、導尿管以及動脈內置管,在關西住院四個月之後,塚本教授替她轉院至福岡復健醫院-一間致力於恢復口腔功能的醫院。轉院時,院方曾表示「移動病患的話,病患會喪命」

  患者在剛轉院時患有乾口症,舌頭因口腔念珠菌而變色且有裂紋。之前她是以口服藥,因此仍保有吞嚥能力,但她的假牙被拿走了,處於無法咬東西的狀態。轉院之後,院方為患者進行口腔照護、清潔口腔、重新裝上假牙,並調整成確實能咬的假牙。患者變得能咬之後,唾液開始分泌,舌頭乾燥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她拿掉靜脈點滴,改為透過口腔少量進食。起初吃的是照護餐點,原本臥病在床的她,開始在床上坐起來用餐。兩週後,她已經可以自行移動輪椅。這時她開始步行等復健。不久之後,她已經能扶著欄杆在醫院的走廊上行走。透過咀嚼進食和步行訓練,她的肌力和平衡感都有變好。

  她在兩個月後出院,並在半年後到海外旅行。她能抬頭挺胸走路,雖然有時仍需借助鼻胃管,但就跟昔日健康的時候一樣。當時如果只是躺在床上吊點滴,她真的能恢復到這個程度嗎?牙科醫療協助患者咀嚼並經由口腔進食,這一個例子讓我們省思牙科醫療的意義。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步入高齡後食量也會減少。蛋白質很容易因此不足。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高齡者若蛋白質不足,體力和免疫力會變差,同時也會比較容易生病。「白蛋白Albumin」可評估受檢者的營養狀態,點滴雖然可以提升白蛋白數值,但只能提升到一定的程度。要從少量的狀態提升到正常水準,必須從口腔攝取食物才行。光靠點滴,無法獲取足以讓全身恢復活力的白蛋白數量。

案例三臥病在床的中風患者透過口腔復健找回說話能力

  A先生數度中風,出院返家後繼續臥病在床,他既無法咀嚼,也無法說話。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三年。他的家人希望可以讓他以口進食而前來醫院。河原英雄院長如此描述當時的狀態:「A先生雖然還剩幾顆下排的牙齒,但是因為假牙不合,完全無法咬。」

  即使有人協助,他也無法行走。他表情呆滯,半張著嘴,舌頭依稀可見。

  「他忘記了如何咬、行走。首先,我們替他裝上假牙,讓他做張嘴等口腔復健。他利用丘比的照護食品的貼心菜單做進食復健,並請他們在家中也要進行訓練。」

  A先生漸漸恢復朝氣。只要有人攙扶,他就可以行走,背脊也益發挺直。將蘋果切薄片給他吃時,他說出了「好吃」兩個字,這是他來醫院之後所說的第一個詞彙。之前的假牙會痛,因此無法咬,但換成合適的假牙之後就不再疼痛,也能以穩定的方式咬。於是A先生也自動自發開始做口香糖訓練,原本幾乎面無表情的臉上又有了笑容。

  四個月後,A先生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了。他滿臉笑容打招呼,然後在無人扶持的情況下下樓梯回去了。接著又過了一個月,聽說他能夠吃他最愛的炸雞了。

  河原院長說:「正是因為他本人開始有『想吃』的意志,才得做到。既沒使用藥物,也沒使用點滴,只是幫助他,讓他能咬。藉由『咀嚼』,腦部得以活化、變積極、開始會笑、會說話。替他裝上適合的假牙,讓他會咬,這是牙醫師的本分。當然,牙科技工師製作假牙的能力也很重要。」

使用的是原本是獅王牙科器材為兒童咀嚼訓練而研發的醫療用硬質口香糖,咀嚼也不易變軟。河原院長之所以想讓高齡者嚼這種口香糖,是因為它不易沾黏假牙,或許適合運用在高齡者的咀嚼訓練上。但先決條件是假牙必須可以咬。無法咬、不適合的假牙,無論再怎麼咬,訓練效果也不會好。

案例四藉由咀嚼訓練降低需要照護程度

  雖然藥物可以一定程度延緩失智症的惡化,但一般認為要恢復認知功能或降低需要照護程度,通常是不太可能的。但透過持續進行咀嚼訓練,高齡九十歲的B女士病情好轉到能跟兒子在卡拉OK大會上表演。

  B女士因為假牙不合,只能吃粥等柔軟的食物,所以才來找河原院長。當初到醫院時,她是在兒子的攙扶下進入診間。在為她製做能咬的假牙之後,也進行了醫療口香糖訓練。初診後一個月,所有的食物她都有辦法吃了。九個月之後,她竟然和兒子一同在卡拉OK大會上表演。

  B女士扮成長辮子的女高中生,站在大廳的舞台上,熱情演唱「高三生」。唱完之後,她的兒子對觀眾說了這段話:「我以我們的親身經驗談一談失智症。人一旦上了年紀,就會想把假牙摘掉,不想吃硬的食物,請不要這樣做。摘掉假牙之後七到十天,失智症就開始了。請務必戴上合適的假牙,並咬硬的食物。光是『咬』就會刺激到腦部。刺激腦部的方法很多,首先是咬,再來是運動,然後興趣。這麼一來,體內就會分泌名為多巴胺的荷爾蒙。這樣非常好。」

  十個月後,B女士需要照護的程度降了一個等級。和B女士一同用餐的河原院長,對她的轉變感到很訝異。她靈巧地用筷子將米飯、炸蝦天婦羅等食物一一放入口中。原本呆滯的目光也變得有神,表情也變得很生動。

  河原院長說:「咬口香糖可增加腦部血液量,腦部活動會比較活潑,會給記憶力和認知功能帶來正面影響。也有眾多實驗數據指出,咀嚼會增加腦部血液量。」

案例五塵肺患者裝上假牙後,不再需要氧氣,體重也增加十一公斤

  C先生是一位七十二歲男性,他在一九七六年被診斷出塵肺。他的症狀逐漸惡化。二〇〇七年。他因兩肺出現嚴重氣胸而入院。所謂氣胸,是指肺部出現小洞然後氣體外漏。C先生接受了插胸管排氣的治療,並在六個月後出院。出院時,他仍需要全天吸氧。

  出院後,C先生立刻接受牙科治療。關於他的狀態,河原院長的說明如下:「他無法咀嚼且骨瘦如柴。有喘氣和誤嚥的症狀。他在候診室時,貧血發作,連走路都非常吃力。」

  因為他的呼吸功能差到無法離開氧氣罩,因此,醫師在安裝假牙時,花了些時間慎重進行。他花了十個月時間治療,當變得能咬以後,C先生的體重也變重了。

  一年六個月後,當他前去接受定期診察時,體重竟增加了十一公斤。他的氧氣使用量大幅減少,走路也變得穩健,在爬樓梯時甚至可以不戴氧氣罩。後來,聽說他甚至可以開車載太太去卡拉OK唱歌。

  據C先生的主治醫師說,咀嚼能力和營養狀態的改善功不可沒,事實上,生化檢查的結果也顯示,總蛋白質和白蛋白的數值已恢復正常。周遭的人們看到他精神煥發且不再誤嚥,都非常訝異。

  而且,連呼吸功能都因咀嚼而改善。

  跟咀嚼有關的神經或肌肉衰退,稱為「運動障礙性咀嚼障礙」。一旦不再咀嚼,吞嚥肌、呼吸肌和咀嚼肌就會開始衰退。C先生的情況也是如此。

  咀嚼肌衰退會變成咀嚼障礙,且容易誘發誤嚥。同時,因為營養不足,體力也會變差。這種惡性循環也讓呼吸功能變差。因為C先生的咀嚼功能恢復,這樣的惡性循環才得以停止。

誤嚥是指應該送進食道的食物卻在咽喉部停留,以至於掉到氣管裡面的情況。


  「無法行走、靠輪椅生活的父親,在裝上合適的假牙之後,變得可以行走。」、「臥病在床的祖母在牙科居家訪問診療時,戴上了合適的假牙,結果變得能在床上坐起身來。」牙醫師經常聽到患者或家人如此驚嘆。幾乎不使用假牙的高齡者,在裝上合適的假牙之後,突變得精神抖擻。這類案例在牙科的診療室屢見不鮮。

  人們一旦失去咬的能力,運動機能很快就會變差。很多高齡者都經歷過,在入院摘掉假牙後,變得需旁人攙扶才能行走。也有不少高齡者,在拿掉假牙後,跌倒骨折,開始輪椅生活。這是因為不使用假牙,下顎在不安定的狀態,身體會失去平衡。若裝上假牙、建構出臼齒咬合支持點,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預防跌倒。換句話說,即使失去牙齒,若能藉由假牙,重新建構咬合,就能重新找回身體的平衡或全身的力量。

  由這些案例所示,比起任何藥物或營養點滴,「咀嚼」的威力更大,能提振精神並令人恢復活力。

推薦網站

前歯でも噛める入れ歯研究会
https://294qc.com/index.html

只要牙齒健康,就能遠離肥胖、失智、心臟病!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video/478